跳表和B+树
跳表: 通过对链表抽出索引层,以实现二分查找,从而可以快速定位节点位置,提示查找效率:
当原始链表有n个结点,则索引的层数为log(n)-1,在每一层的访问次数是常量,因此查找结点的平均时间复杂度为O(logn)。
增加了索引层,空间开销变大,相当于是以空间换时间
一般来说B+树是由多个页组成的多级层级结构,每个页16Kb,对于主键索引来说,叶子节点存放用户完整行数据,非叶子节点存放索引信息(索引列和页号)。每个数据页内部,通过页目录实现二分查找
B+ tree也是利用了空间换时间的方式,同时利用索引层可以存放大量索引这一特点,使得B+ tree整体看上去更矮更胖,即定位记录需要的IO次数更少,每一层存放的数据量更多。
为什么Innodb选择B+ tree而不是跳表
B+ tree是多叉树结构,每个结点都是一个16k的数据页,能存放较多的索引信息,所以扇出很高。三层左右就可以存储2kw左右的数据。也就是说查询一次数据,如果这些数据页都在磁盘里,那么最多需要查询三次磁盘IO。
跳表是链表结构,一个结点存放一条数据,如果底层需要存储2kw数据,且每次查询都能达到二分效果,2kw大概需要2的24次方左右,也就是说跳表高度大概在24层左右。最坏情况下,这24层数据会分散在不同的数据页里,也就是说查询一次数据需要24次磁盘IO。
因此,存放同样量级的数据,B+ tree的高度会比跳表的要少,对于数据库系统而言,意味着一次查询需要的磁盘IO次数更少,因此查询效率更高。
对于写操作而言,B+树需要拆分合并数据页,跳表则是独立插入,并且根据随机函数确定层数,没有旋转和维持平衡带来的开销,因此跳表的写入性能会比B+ tree树要好。
为什么Redis有序集合底层选择跳表而非B+ tree
redis是基于内存的数据库,因此不需要考虑磁盘IO,所以索引层数在redis看了就不再是跳表的劣势了
B+树在数据写入时,存在拆分和合并数据页的开销,目的是为了保持树的平衡。
跳表在数据写入时,只需要通过随机函数生成当前节点的层数即可,然后更新每一层索引,往其中加入一个节点,相比于B+ tree而言,少了旋转平衡带来的开销。
因此,redis最终选择的是跳表,而不是B+ tree。
** 由于跳表的查询复杂度在O(logn),因此redis中zset数据类型底层结合使用skiplist和hash,用空间换时间,利用跳表支持范围查询和有序查询,利用hash支持精确查询。**